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1月生。1949年8月入伍,1955年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著有学术论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红楼钟声燕园柳》等。
..悬挂在生命上空的那盏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仿佛有一块其大无比的黑布,笼罩着我的全部幼年时代的天空。我有眼睛,但看不到光亮。一切都是黑暗,没有太阳,没有月亮,也没有鲜花和云彩。我那时已经懂事,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记忆,但一切记忆似乎都是黯淡的。父亲失业了,大哥也没有工作。多子女的家庭,我们没有收入,只能靠典当过日子。可是,一个贫穷的市民家庭,能够典当的又能有些什么呢!我记得,那苦难是无边无际的,今天过了不知有明天,饥饿和贫穷是我的幼年生活的全部。
我只是愁苦地走着我的路,路是艰难的,布满了荆棘。黑暗在弥漫,那块黑布遮住了一切,不知道前面是什么,我对生命感到恐惧。恐惧伴随着我的全部幼年时光。
我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生下来的时候,世界还是太平的,但战争的阴云,已凝结在遥远的天边。我仿佛是为了迎接苦难而诞生。在应当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开始的时候,我的充满忧患的记忆也开始了。
那时的中国没有一块平整的国土。位于东海之滨的我的家乡,也同样地不平静。30年代中期,正是我应当上小学的时候,可是我找不到一所可以平静地读完小学的学校。从淞沪方面撤退下来的伤兵,破旧的兵车,接连不断的空袭警报,都使我们感到无边的惊恐。战乱的年代开始了,我们的生活仿佛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潜藏着危机。
开始是在福州城里的一所小学。可是战争起来了,我们感到城里不安全,便迁居到了南台。当时号称“乡下”的新的居所,同样摆脱不了日益逼近的战争的阴影。独青小学、梅坞小学、麦园小学、仓山中心小学……我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学校又一个学校。敌人的飞机轰炸到那里,我们就搬一次家,我也就随着换一个学校。成年人深切感到的动乱流离之苦,我以小小的年龄同样地尝够了。
后来我们在仓山区的程埔头住了下来。经历了几番周折,我终于在这里结束了“漫长”的小学课程。仓山中心小学是我永难忘怀的学校,不仅是因为我在这里得到了完好的教育,而且是因为我在这里认识了我终生不忘的启蒙老师――李兆雄先生。在我的一生中,除了父母的教育之外,我得到过许多人的道德和学识方面的教益和恩惠,但李先生是第一人。
战乱时代的生活是悲哀的。颠沛流离再加上朝不虑夕,饥饿和贫穷,是我人生初始的基本内容。但因为有了仓山中心小学,有了李兆雄先生,我灰色无望的人生顿然出现了一抹生动的颜色。我依稀记得,李先生除了教我们语文之外,还教我们唱歌和游艺。他使我感到,生活中除了艰难和凄苦之外,还有希望和温暖。李先生那时还没有成家,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我们的工作,教我们识字,教我们辨认曲谱、唱歌和演讲,还带领我们去远足。他给我们原先非常单调无趣的生活带来了笑声和歌声。
我幼年时不甚活泼,只是喜欢读书,对歌舞演剧等事都缺少悟性和兴趣。但不知什么原因,那一年圣诞节,李先生却让我参加了基督教会组织的平安夜的演出活动。
在一所教堂里,我们排练了一个简单的歌剧,那节目的名字我至今还记得,叫做《钟声响了》,大概是报告基督诞生的喜讯,敲响了午夜的钟声的意思。李先生为了纪念这次演出,送给参加演出的每一个人一张演出的剧照。这张照片经历了六十余年的风雨和烽烟,从家乡到海岛,从南方到北方,如今还被我珍藏在身边。它保留了我童年的形象。
也就是从那次活动开始,我知道李先生除了是一位敬业的老师,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我的父母是信佛的,我对基督教并不了解。但因为李先生的影响,我终于对这个来自西方的陌生的宗教精神有了一些认识,最突出的一个感受,那就是这里面充满了友爱和同情心。李先生以他博大的爱温暖和抚慰了我那颗不断受到伤害的幼小的心灵。就这样,在动荡的、求救无望的年代,因为身边有了亲切而友爱的师友,我的生活终于掀开了黑暗的一角,望见了天外的光亮。当然,我并没有宗教意识,我最终也没有信任何宗教,但我信人间的一切爱心。那是李兆雄先生给予我的。
我的苦难的生命经历并没有结束。小学毕业要上中学了,可是我仍然找不到出路。此时已是40年代,一个战争结束了,另一个战争接着打。我的所有的日子都弥漫着瓦砾和硝烟。濒临绝境的家庭,没有任何可能为我提供足够的中学学费。但如同当年绝望之中发现希望一样,命运并没有最后拒绝我。那年我考上了英国人办的三一中学(TrinityCollege ofFoochow),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英国式的教育使这里充满了贵族色彩,除了良好的师资、严格的校规,学费的昂贵是一大特色。仰望着那里华贵的教堂和高耸的钟楼,我又一次地感到了绝望。
博大而慈爱的李先生再一次把我带出绝境。他通过自己在三一学校担任校董的长兄的推荐和介绍,破例给予我这个各方面都非常一般的学生以减免部分学费的优惠待遇。如此一直延续到我离开三一中学为止。40年代战争结束之前的中国,我只说一个事实你就可知那时的艰难,我们中学生交学费用的不是钞票而是成袋的大米!试想,以我那个没有任何收入的家庭,到哪里去找这些金钱都换不来的大米呢!由此可知,要是没有李先生的力荐,我这个贫穷家庭的孩子,完全不可能跨人中学的门槛并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我初识世事到童年,到我饱尝人生忧患的青年时代,李兆雄先生一直是指引我从黑暗望见光明,并让我相信世上尚有光明的一盏灯。我庆幸,我的幼小无靠的生命中,因为有了这位始终出现在我的人生绝境并向我伸出救援之手的神遣的使者,我才能够有生存和奋斗下去的勇气。我始终怀着感激的心情回想童年,回想苦难,回想那始终悬挂在我生命上空的那盏灯。
13-16
《阅读一生》是一部以“阅读”为主题的精美散文。在《阅读一生》这部散文集中我们可以阅读作者谢冕的一生:从青少年的苦涩艰辛、对诗歌的执著的爱到考入北大、插上飞翔的翅膀翱翔于诗歌的殿堂再到中老年面对亲友去世的悲怆情怀的展现;我们还可以领略作者谢冕的一生阅读:他的关于“生命因诗歌而美丽“的美好追求,他的关于“中国诗歌梦想”的期盼,他的关于“诗歌是民族骄傲”的论断,他的关于闻一多、冯至、九叶诗人的诗论,都深深呈现了一名人文学者的一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女性诗歌创作群的诗论更是为我们呈现出了女性文学天空的明净与辽阔。
在《阅读一生》这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位人文学者对于诗歌理想的苦苦追求,对于苦涩青少年代的深深追忆,对于亲情、友情的深深眷恋。尤其是关于诗人及其创作的评论,更是对当下诗歌创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与意义。在这部书中,作者谢冕对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并着眼于诗人及其创作的评论,从而将“论诗”与“论史”巧妙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维度中考察诗人的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尤其是对当下女性诗歌创作群的论述深入独到,填补女性诗歌研究的空白。本书是一部既具丰富人文内涵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优美散文集。
电子书下载网资源库中的
电子书《阅读一生》由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书著作权归属于谢冕 著。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尽量支持我们的正版纸质图书,让好书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促进图书出版事业的进步。同时也要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感谢它为这本书的出版所做的一切。同时也欢迎更多的读者来
电子书下载网来分享更多的优质
pdf电子书,
免费下载txt电子书。最后,感谢您下载《阅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