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1940年10月20日生于山东。1959-1964年北京大学学习;1964-196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进修;1967-1968年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科员;1968—1970年在山西吕梁、江西宜春、广东汕头等地劳动;1970-2003年曾任中国常驻肯尼亚共和国使馆随员、驻莱索托王国使馆一等秘书;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部发言人、部长助理;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兼部党委书记;2003-2007年外交部部长;2008年至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我的留学故事
——姚芸竹《还我一个真剑桥》并序
许多事儿很怪,却又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国外待时间长的,特别惦家爱国;学外国文化的,越钟情于民族文化;学医的成了大文豪,如鲁迅、郭沫若、契诃夫等;我的老乡曲格平,专攻中国文学史,成了环境学家,曾获联合国环保奖;各国大政治家,多半并不是政治学系毕业的。小的例子还有,一般体育观众和赛事解说员等,往往比场上的教练和运动员更英明。
我儿子3岁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爸爸爱看足球,是因为他自己不会踢。眼下又一个有幽默意味的例子是,一个从未留过学的人在为这本专写留学生活的《还我一个真剑桥》写序。“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兴许还真有点儿道理。
姚芸竹曾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北京大学,年纪轻轻就成了外交部领事司三等秘书,还抽空到英国留了学。我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到驻外使馆,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为一位三秘同志做翻译,而且打心眼里觉得三秘政策水平高。留学,对我是一个刺激神经的话题。我至少有四次被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但用家乡话说:是差一点儿没留成,或差一点儿留成,总之都没成。1959年暮春的一天,山东胶南一中的领导神秘地通知我和同班同学马林让准备进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喜从天降!我们那一代人多么向往苏联!我个人更对曾培养出门捷列夫、罗蒙诺索夫等科学家的莫斯科大学十分向往。留苏的事后因中苏关系出了毛病而未能落实。一中崔校长鼓励我,留苏不成可以去考清华或北大。你们是这个穷地方有史以来第一批高中毕业生,没有共产党、没有人民助学金,怎么可能?!好好拼去!我中学六年一直喜欢代数,但几何学得差,思来想去没报清华。若干年后我儿子考上了清华。同年晚秋某日,北大西方语言文学系领导通知我和同班同学刘立炎准备次年留英。我刚到北大不到半年,听到这消息既惊喜,又茫然。北大是第一个把我从“自以为是”迅速改变成“自以为非”的圣地,不舍得匆匆离去。好在第二学期碰上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自然而然地取消了派我们出国留学的计划。入外交部后,1965年7月的一天,部教育司(后来合并到干部司)丛文滋处长通知我和应谦等人突击学法文,准备于次年夏进日内瓦国际翻译学院。想不到次年5月16日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留学一事又不了了之。我和应谦等搞了一次公费“革命串联”便下乡劳动了。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中国年轻人赴美留学成为可能,但我不再年轻。我从江西农村调到非洲工作七年之后,到了外交部新闻司,先后在钱其琛、齐怀远、马毓真三位司长领导下干活。他们对我帮助都很大。忘了哪一天马司长问我,愿不愿到美国弗莱切外交学院进修个一年半载。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留学机会了!我答应回去想想。可没过两天,他告诉我别想了,让你留司培养。我没说什么,已经逐步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
四次留学“未遂”,体验是:作为一个公民,在政治意义上,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就是你的命运。
从手头这本书看,芸竹小校友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外国和尚的经,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外国的美景,不管天南海北,都尽情享用”;“走出国门看祖国,越看越爱国;崇尚外国长处,越崇越想学来增长为国效劳的才干”。
《还我一个真剑桥》写得柔中有刚。作者见到英国人有什么优点,便想着如何用于中国;感觉英国有什么不足,便想着如何避于中国。拳拳之心令人气朗神清。
面对外国朋友与中国的某些隔阂,作者与其他许多留学生一样,会马上充当业余外交官,有问有答,不卑不亢。英国社会表面上同情外来人口,然而作者食不甘味,认为“同情自上而下,是对奋斗的阻挠,而不是肯定”。青年人如此严以自求,是走向更高境界的起点。
英美大学注重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作者通过亲历觉察到,英式“民主”是官僚实用主义和公民理想主义的相互渗透,权利的排他性没有消失,仍存在仅仅因出身高贵就可终身享乐的现象……
“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健康踏实的态度,一个不那么浪漫的头脑,一颗平常心。”作者留学一年,对将来可能赴英的同学留下的忠告就这么简单。
书中趣闻不少。
拉丁晚餐是剑桥几百年不变的正餐。师生身着清一色长袍,袖子着地,胳膊从肘部的破洞里抻出来。饭前,桌上点燃蜡烛,学长用小木槌敲响铜锣后,全体肃然立定,聆听导师讲话,之后用拉丁文祈祷,尽管在英国懂拉丁文的可能不如懂中文的多。
剑桥小酒吧里的英国人醉酒不失温文尔雅,忌讳“买”这个字,他们说“来一杯”而不是“买一杯”;不给小费,但喜欢彬彬有礼地对酒保说:“你是否也来一杯?”给出与小费相适应的情调。
剑桥多的是道德自律家,考试时学生可以“方便”为正当理由外出,无人监督;图书馆电子借书,无人看管;学院鸡鸭牛羊满地走,无人逮杀。剑桥多的是义务交通员,骑车误闯步行区,必有英国大妈厉声喝你下车;开车误入单行道,必有英国大叔使劲敲车窗叫你离开。剑桥有很多好好先生,主动把问路的外国人送回家。
剑桥有时保守得过分。纽约姆学院曾因招收女生,被愤怒的男生毁了铁门。1987年,麦琳学院决定招收女生时,不少男学生悲哀、义愤,举办了“抗议葬礼”。他们臂缠黑纱,抬着棺材游行,悼念学院正统时代的终结。
……
这本书蛮有兴味,有些内容可供借鉴,包括作者反复提示的一个常识:年轻人要放眼未来,又要慎重走好眼下的几步。话已经说得够絮叨了。谨用下面几行字呼应全书的主题,与作者和读者共勉:
. 别忘了你是谁?
你是朋友的朋友,
亲人的亲人,
你是祖国的儿子,
这是一切的根。
……
本书收录了作者撰写的序言、随笔与杂感,展现了他穿梭斡旋于世界外交风云中的内心世界。同时,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由点点滴滴的小事而触发的精辟而幽默的杂感。文笔真挚而质朴,平易而风趣,于平常小事中阐述深刻哲理。
生命难以有客观的序言,回忆录有点像人生的自序。
在知识面前我实在渺小,只因学而不厌,自找了一点自豪;
在世界面前我微不足道,和祖国加在一起,赢得了些许骄傲。
本站的pdf电子书《生命无序—李肇星的家国情怀》主要是由网络收集整理来的,最终著作权仍归属于原书的作者李肇星和出版商。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多多支持我们的图书出版事业,让辛苦写书的作者得到应有的回报。在此也要感谢科学出版社,感谢出版社为《生命无序—李肇星的家国情怀》的出版所做的工作。本站只提供图书的试读版,同时欢迎更多的爱好读书的朋友来电子书下载网来分享更多好看的pdf电子书,免费下载您所需要的电子书籍。最后衷心感谢您下载《生命无序—李肇星的家国情怀》pdf版免费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