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越狱记》是一部历史小说,又是一部浪漫派的爱情历险小说。它是十八、十九世纪间苏格兰著名小说家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1771—1832) 历史小说集中的名著。原书出版于1820年,书名The Abbot (《修道院院长》),现译本改名为《女王越狱记》。
这部小说的历史部分和爱情部分有机地紧密联系,不可分开。有关历史由以才色驰名而富有浪漫色彩的苏格兰信奉天主教的女王玛丽·斯图尔特(1542.12—1587.2.8)为轴心的一群人物敷演。玛丽·斯图尔特与当时苏格兰的摄政王默里原为同父异母兄妹,同为苏格兰王詹姆斯五世的子女,默里为国王的情妇所生。默里凭借新教势力立为摄政王,废黜玛丽女王并加以囚禁。同时天主教徒力图复辟,经过两次惊险尝试,女王的逃亡是成功了,但中途又发生两军混战,女王兵败,不得已投奔英格兰,终于造成死于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之手的悲惨局面。
女王玛丽在苏格兰劳舒利芬堡中的囚禁生活,历史学家记载平淡无彩,而本书作者贡献之一则在于他能在历史素材的基础上予以艺术的加工,用极巧妙的文笔把这些史实描写得十分生动而富于诗意和浪漫的色彩,发人深思,令人同情。例如,关于女王被迫让位于仅仅一岁的孩子,承认摄政王篡权的既成事实这一场面就写得非常冷酷骇人。女王越狱之夜也写得十分紧张,扣人心弦。另外本书描写修道士安布罗修斯就修道院院长一职时的庄严悲壮局面和新教平民所扮演的讽刺教会闹剧的嚣张亵渎所形成的对比,也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读了又是肃然又是好笑。其次,如女王和监视她的劳舒利芬夫人间的唇枪舌剑以及她和新教牧师间的信仰辩论也写得有声有色,使人对双方的是非长短有所评比。总之,在描写女王遭遇方面,作者文笔是既优美又紧凑,有咄咄逼人之势,引人入胜之功。
但贯穿着整个故事进程的还有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浪漫史。这就使得这部历史小说平添了色彩,宛如绿茵平野点缀上花木果树,蔚蓝天空辉耀着朝霞夕照,整个故事变得风光旖旎,诗意葱茏,使读者心醉神迷,情怀激荡。男主角罗兰·格雷姆,女主角凯瑟琳·赛敦,两人都出身于天主教家庭,都因时势而相怜相爱。罗兰原是贵族遗裔,但父死沙场,母又自戕,沦为一个身世不明的青年,靠笃信天主教的祖母抚养。但命运又安排他落在一对新教徒格伦丁宁爵士夫妇的手里。由于爵士夫人无子又极爱孩子,罗兰乃得夫人特别优容,养成狂妄自大,不甘伍同仆辈的习气,以致十七岁那年为主母所斥逐,但不到两日又被主人收回转送给摄政王默里驱使,继又被摄政王安置于女王身旁,名为侍僮,实为摄政王所布置的暗探。故事由他说起,也说到他为止,所以他是本书全部故事的惟一见证人。他目击了天主教堂惨遭浩劫的遗址、新教徒所演的渎神哑戏实况,也看到女王秘书紫里奥惨死、女王第二位丈夫达恩利惨遭暗杀的现场,还曾耳闻阿维诺尔主人格伦丁宁爵士晋升的隐情。此外,他还无意中窃听到摄政王的有关国事的机密,一时自鸣得意,想入非非,不知祸之将至,以致终于陷入囚禁中。但他却也因此学到了待人处世的道理,后来回到阿维诺尔城堡,成为谦虚知礼的新人。
女主角凯瑟琳·赛敦与其兄弟亨利孪生,也是原苏格兰封建名门的女儿。维护天主教和营谋女王复辟这一事业把她和罗兰撮合在一起了。亨利和凯瑟琳面貌酷肖,也从事同一事业的秘密活动,不明底细的罗兰误以为凯瑟琳行踪飘忽,神出鬼没,态度忽而刚强暴烈,忽而又柔情脉脉,莫名所以,因而误会频生,忧愁欢洽变幻莫测,也使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这也充分表现了作者文学手法的高明,确是一部极具魅力的作品,使人读之不忍释手,还可增加多方面的见识。
全书的结局就女王逃监及复辟而言是悲惨的、失败的,所以是一部悲剧。她的悄悄离国,安布罗修斯对她所作的不祥警告和她日后死于断头台上,都给人们以没落之感。但就罗兰和凯瑟琳的爱情而言,其结局则是喜剧的、美满的。他俩经过十分曲折而又艰险的经历,终于成为眷属。罗兰的家世得到澄清,继承了其父的爵位,他改信了新教,也得到凯瑟琳的体谅。但他们的结合却是得力于为恢复女王王位和为复兴天主教而致力的共同事业。所以说全书有悲剧的一面,也有喜剧的一面,两者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可以想见作者的匠心。总之,它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对于开拓文学的范畴,窥见外国著名艺术作品的堂奥,均有作用,爰为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