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男,1970年生,江苏省连云港人,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9年苏州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课题1项,参加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课题2项。在体育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武术理论与方法和体育文化哲学领域..《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导论。主要论述选题依据、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创新点、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武术教育相关概念。二、中国武术教育历史嬗变。先秦至汉唐时代,中华民族的性格表现出了张扬的、外向的一面;宋以降,中华民族的性格由张扬转入内敛。近代中国社会给传统文化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冲击,直至今天,这种文化冲击的余绪还在影响着我们。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始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作为文化存在的武术及武术教育也由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基于以上的历史轮廓,本研究以时间为轴线,将武术教育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它们分别为源起期武术教育、夏朝至唐朝尚武背景下武术教育、宋朝至清朝质文背景下武术教育、近代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与交融背景下武术教育、现代武术教育。
三、中国武术教育思想。武术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武术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武术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看法。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武术教育思想。葛兆光先生认为,思想史存在一种连续性思路,“真正绵延至今而且影响今天生活的是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反复思索的问题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基于这个学术观点和武术古今教育实践,本研究将武术教育思想总结为五部分,技击:亘古不变的武术教育主导思想;武德:矢志不渝的武术教育思想;教育媒介:中国武术教育方法论;学生与老师:中国武术教育主体论;武术“强种救国”和“健身强体”教育思想。
四、中国武术教育制度。在教育学原理中,教育制度通常是只研究教育的各种施教结构系统,其中最主要是学校教育。本章研究认为,中国最早学校武术教育可以推到夏、商朝。西周形成了以“六艺”为内容的文武兼备教育。整个封建社会官学中,几乎没有武术教育。私学对武术教育中师徒传承方式和教法方面影响较大。书院对武术教育开展很少,但也有个别学者在书院传播武术教育,如清初教育家颜元。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是武术教育重要“阵地”。武举制破天荒第一次给广大习武者有了奋斗的目标,给古代习武之人一个进仕之阶,吸引广大民众习武。民间结社推动了武术教育的民间传播。近代中国武术开始迈入学校,1915年教育部指示“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同时出现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这两大民间和官方专门武术教育机构。现代武术教育制度以存在形式而言,大致有以竞技武术职能为主的武术教育系统、学校武术教育系统和社会武术教育系统。
五、中国武术教育区域性。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武术文化区域多样性。本文以不同物质生产方式区域为基点,将武术教育区域分为以农耕经济文化背景为主的武术教育区、以游牧经济文化背景为主的武术教育区。中国武术教育区际共享是指两个或者多个武术文化区域在教育上共同拥有一种武术文化现象。以传统武术教育和现代武术教育为视角,本研究将武术教育的区际共享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类型。
六、21世纪的中国武术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剖析武术功能、教育媒介以及武术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汤一介先生认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仅不会拒绝外来文化,而是欢迎它,以便使自身文化更快更健康地发展。”21世纪中国武术教育应该坚持国际化和民族化“两条腿”走路,站在武术教育民族化的基础上,传承民族优秀武术文化,同时迈出国际化步伐,使武术文化借助全球化的“东风”,在全球得到弘扬。
《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现代体育文化系列
本站的pdf电子书《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主要是由网络收集整理来的,最终著作权仍归属于原书的作者李龙 著和出版商。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多多支持我们的图书出版事业,让辛苦写书的作者得到应有的回报。在此也要感谢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感谢出版社为《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的出版所做的工作。本站只提供图书的试读版,同时欢迎更多的爱好读书的朋友来电子书下载网来分享更多好看的pdf电子书,免费下载您所需要的电子书籍。最后衷心感谢您下载《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pdf版免费电子书。